明仁宗朱高炽(1378年8月16日—1425年5月29日),明朝第四位皇帝,年号“洪熙”。明成祖朱棣长子,母为开国元勋徐达之女仁孝文皇后。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生于中都凤阳府。
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立为燕王世子。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期间,以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城。朱高炽善抚士卒,仅以万人拒南军李景隆五十万之众围攻,城赖以全。永乐二年(1404年),立为皇太子。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蒙古,朱高炽都以太子的身份监国,朝无废事(朱高炽监国)。其弟朱高煦、朱高燧有宠于朱棣,串通宦侍,阴谋夺嗣。后因侍郎胡淡密疏,成祖才改变更换太子之意。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八月登基。在位期间为政开明,发展生产,与民休息。赦免了明惠宗朱允炆的许多旧臣,平反了许多冤狱,废除了许多苛政。调整统治机构,提高阁权,使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重要机构。洪熙还一改永乐时的暴政,他褒奖直言,虚怀纳谏。在军事上,修整武备,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。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,为“仁宣之治”的延续打下基础。
洪熙元年(1425年)五月,朱高炽病重,不久去世,终年48岁。庙号“仁宗”,谥号“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”。葬于十三陵之献陵,传位长子朱瞻基。朱高炽继位前还曾留心诗文,著有《御制文集》《御制诗集》。
夏仁宗李仁孝(1124年—1193年10月16日),西夏第五位皇帝。夏崇宗之子。母曹贤妃。大德五年(1139年)夏崇宗李乾顺去世,李仁孝即位,时年十六岁。
仁宗继位之后,尊其母曹氏为“国母”,并指定罔氏为皇后。在位期间结好金朝,以稳定外部环境;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;设立各级学校,以推广教育;实行科举,以选拔人才;尊崇儒学,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;建立翰林学士院,编纂历朝实录;重视礼乐,修乐书《新律》;天盛年间,颁行法典《天盛年改新定律令》;尊尚佛教,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,并刻印佛经多种。
乾祐元年(1170年),得金朝之助,夏仁宗处死权相任得敬,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。可能因为任得敬的专权跋扈,令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,政策多数重文轻武,导致军备开始废弛,战斗力减弱,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,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。但总的来说,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,也是金朝、南宋的稳定发展期,三国之间战争甚少,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。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,纷纷朝贡。文化臻于鼎盛,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。乾祐二十四年(1193年),李仁孝驾崩,享年七十岁,谥号圣德皇帝,庙号仁宗,葬于寿陵。